您当前的位置:集刊-半年刊 > AMI入库 > 哲学 > 马论思政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集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集刊)

  • AMI入库
基本信息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学科分类:

  • 字数:

    -

  • 有无基金:

     

  • 周期:

    集刊-半年刊

  • 特殊属性:

联系信息
  • 电话:

  • 邮箱:

    mpreview@163.com(官网)

  • 复合因子:

    0

  • 综合因子:

    0

  • 收录:

  • 级别:

    AMI入库

  • 杂志社官网:
  • 投稿网址:

期刊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期刊已被查看:

更新频次

单位占比

一作占比

投稿指南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主办单位官网:

http://phi.ruc.edu.cn/xsyj/qkjs/

4、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征稿启事

【主办单位官网信息】

日期:2023-10-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是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于2016年创刊,现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每年出版两期。本刊的作者和读者主要面向的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和教师,以及该专业领域的学生。

本刊取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大致有两个含义:其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内的评论。当代中国的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相互激荡、相互较量。与其将这种多元化的理论情势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部威胁,不如将其看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革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应以正视的姿势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理论分化和观点分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论。我们愿意为把这种分化和分歧转化成对话做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尝试。其二,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论。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市场呈现匮乏的状态。不论是对评论写作的忽视,还是对评论作品的忌惮,似乎都源于人们对评论本身的畏惧和畏难心态。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一种严肃的思想活动,那么对它的评论也应该是严肃的,它不是品头论足,也不是歌功颂德,更不是某种夹带“企图”的论争。我们希望这种评论是融合学术性与现实性、批评性与严谨性的对话。因而这种评论应是有边界的思想解放,是不失尊重的理论批判,是有现实感的思想回应。可以说,以上两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创刊的初衷和动力。如果本刊的出版能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进程尽一份责任与力量的话,那么也就实现了我们原本的心愿了。

本刊常设“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博文锐评”“思想对谈”“佳作短评”等栏目。各栏目定位如下:

——“热点评论”栏目主要刊发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热点的评论;

——“专题评论”栏目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者的著作或某个受广泛关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为对象进行深度评论,以组稿方式刊发;

——“学术书评”栏目刊发单篇书评,主要是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著作所做的评论;

——“思想对谈”主要刊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带有商榷性和论争性的评论;

——“博文锐评”栏目主要刊发近三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的成果或评论;

——“佳作短评”主要刊发学术短评。

恭请本领域专家学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撰稿。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来稿应是未曾公开发表的原创性稿件,遵守学术诚信和规范,文责自负。

——来稿请注明作者信息(30字左右),包括姓名,单位名称,学历,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

——文章附中文内容摘要300字左右,要求能够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中文关键词3~5个,应为能够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文末须附上中文题目、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的英文译文。

——来稿如果是省部级以上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请注明课题名称、批准编号等完整信息。

——文章不设置文末参考文献,引文出处及解释性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的方式置于页面底部。

本刊注释格式要求如下:

(1)国内学者著作或论文等

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第35页。(图书必须有页码)

聂锦芳主编《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十二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第9页。(“主编”“编”“编著”后不带冒号)

丰子义:《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期刊不注明页码)

郝立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光明日报》2000年1月11日。(报纸不注明版次)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21页。

(2)译著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7页。

〔美〕特德·本顿主编《生态马克思主义》,曹荣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88页。

(3)外文文献

Kenneth N.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es,New York:McGraw-HillPublishing Company,1979,pp.668-698.

Krause

Knar and James N.Roseau,eds.,Contending Approaches to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pp.101-112.

Stephen Van Efra,“Primed for Peace: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5,No.3,1990:102-103.

投稿邮箱:mpreview@163.com,请注明您的姓名、单位和电话,以便与您联系。

本刊实行同行评议审稿制,我们将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您的大作。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稿件一经录用,我们会与您联系,并给予适当稿费。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编辑部

上一篇:新东方(不收版面费审稿费)下一篇:世界教育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同类哲学,马论思政期刊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