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集刊-半年刊 > 知网 > 文化 >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国际汉学研究通讯)(集刊)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国际汉学研究通讯)(集刊) 知网

基本信息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学科分类:

    文化

  • 字数:

    -

  • 有无基金:

     

  • 周期:

    集刊-半年刊

  • 特殊属性:

联系信息
  • 电话:

  • 邮箱:

    sinology@pku.edu.cn(202202期)

  • 复合因子:

    0

  • 综合因子:

    0

  • 收录:

    知网

  • 级别:

  • 杂志社官网:
  • 投稿网址:

期刊简介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期刊已被查看:

更新频次

单位占比

一作占比

投稿指南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已咨询编辑部不需要再投递打印稿)

3、官网网址(微信公号信息):

http://115.27.245.253/hxjyxjd/gjhxyjtx.htm

4、刊内邮箱:sinology@pku.edu.cn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2辑。

2024年8月5日星期一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徵稿啓事

【2022年02期信息】

一、《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辦的綜合學術刊物,辦刊宗旨爲報道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搭建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本刊分設漢學論壇、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藝術史苑、研究綜覽等欄目,歡迎海内外學人賜稿或提供信息。

二、本刊暫定爲半年刊,分别在六月、十二月底截稿。

三、本刊以中、英文爲主。來稿篇幅以中文一萬五千字内爲宜,特約稿件不在此限。除經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刊發稿件。論著評介類稿件原則上不接受外稿,但可以推薦。

四、來稿請提供Word 文檔和PDF 文檔,同時寄送打印紙本。中文稿件請提供繁體字文本。如附有插圖,請提供原圖圖片格式(JPG 之類)的電子文件,且分辨率不低於300dpi。具體撰稿格式請參照文稿技術規範。因編輯人員有限,恕不退稿,請自留底稿。咨詢稿件處理事宜,請儘量通過電子郵件。

五、來稿如涉及著作權、出版權方面事宜,請事先徵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書面同意,本刊不負相關責任。引用文獻請確保準確無誤。本刊有權對來稿進行删改加工,如不願删改,請事先注明。

六、來稿刊出之後,即致贈稿酬、樣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財産權和數據加工、網絡傳播權,如僅同意以紙本形式發表,請在來稿中特别注明。

七、來稿請注明中英文姓名、工作或學習單位、職稱,並附通信地址、郵政編碼、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項聯絡信息。

八、來稿請寄: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 號 100871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編輯委員會

E-mail:sinology@pku.edu.cn

附:

文稿技術規範

一、來稿請提供Word 文檔(正文五號字,1.5 倍行距)和PDF 文檔,同時打印紙本。

二、來稿正文請按“一、(一)、1.、(1)”的序號設置層次,其中“1.”以下的章節段落的標題不單獨占一行;文稿層次較少時可略去“(一)”這一層次;段内分項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 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① XXX;② XXX;③ XXX。

三、來稿中的中文譯名,除衆所熟知的外國人名(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地名(如巴黎、紐約)、論著名(如《聖經》《資本論》)按照通用譯名外,其他人名、地名、論著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時,請括注外文原名,如沃爾特·福克司(Walter Fuchs),地名、論著名照此處理。

四、來稿中的注釋,請採用頁下注、每頁各自編號,注號置於句末的標點符號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藝”之説①,“……將邊界查明來奏”②。但引文前有冒號者,句號在引號内,則注號置於引號之外,如《釋名》云:“經者,徑也,常典也。”③

五、頁下注釋文字的具體格式如下:

1. 著作類:著作者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加“年”字),X—X 頁。又:著作者名,《書名》卷X,X 年X 本。

2. 雜誌類:著作者名,《論文名》,《期刊名》X 年X 期,X—X 頁。

又:著作者名,《論文名》,《期刊名》X 卷X 號,X—X 頁。

3. 西文書名與雜誌名均用斜體,文章名加引號。日文、韓文參考中文樣式。

4. 重複出現的注釋不用“同上”簡略,但標注文獻出處只列著作、論文名和頁碼即可。

例:①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75 頁。

② 張裕釗,《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刊本。

③ 袁行霈,《〈新編新注十三經〉芻議》,《北京大學學報》2009 年2 期,7 頁。

④ 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譯,《韋昭之經學—尤以禮爲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 卷3 期,141—155 頁。

⑤ 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 pp. 46-59.

六、圖表按先後順序編號,在文中應有相應文字説明,如見圖X,見表X。

七、數字用法:

1. 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數字,如18 世紀50 年代。

2. 中國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其他國家民族的非公曆紀年,用中文數字表示,且正文首次出現時需用阿拉伯數字括注公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豐十年(1860),日本慶應三年(1867)。

3. 中文古籍卷數均用中文數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官网信息】

一、《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综合学术刊物,办刊宗旨为报导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搭建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本刊分设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栏目,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或提供信息。

二、本刊暂定为半年刊,分别在六月、十二月底截稿。

三、本刊以中、英文为主。来稿篇幅以中文一万五千字内为宜,特约稿件不在此限。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刊发稿件。论著评介栏目原则上不接受外稿,但可以推荐。

四、来稿请提供Word文檔和PDF文档,同时寄送打印纸本。中文稿件请提供繁体字文本。如附有插图,请提供原图图片格式(JPG之类)的电子文件,且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具体撰稿格式请参照文稿技术规范。因编辑人员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咨询稿件处理事宜,请尽量通过电子邮件。

五、来稿如涉及著作权、出版权方面事宜,请事先征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书面同意,本刊不负相关责任。引用文献请确保准确无误。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删改加工,如不愿删改,请事先注明。

六、来稿刊出之后,即致赠稿酬、样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财产权和数据加工、网络传播权,如仅同意以纸本形式发表,请在来稿中特别注明。

七、来稿请注明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并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项联络信息。

八、来稿请寄: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100871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编辑委员会

E-mail:sinology@pku.edu.cn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文稿技術規範

【官网信息】

一、 請將您文稿的 Word 和 PDF(正文五號字,1.5 倍行距)電子文檔發至我們的郵箱:sinology@pku.edu.cn

二、來稿正文請按“一、(一)、1.、(1)”的序號設置層次,其中“1.”以下的章節段落的標題不單獨佔一行;文稿層次較少時可略去“(一)”這一層次;段內分項的可用等表示。

如: 一、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XXX; XXX; XXX。

三、來稿中的中文譯名,除眾所熟知的外國人名(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地名(如巴黎、紐約)、論著名(如《聖經》、《資本論》)按照通用譯名外,其他人名、地名、論著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時,請括注外文原名,如沃爾特·福克斯(Walter Fuchs),地名、論著名照此處理。

四、來稿中的注釋,請採用頁下注、每頁各自編號,注號置於句末的標點符號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藝”之說,“……將邊界查明來奏”。但引文前有冒號者,句號在引號內,則注號置於引號之外,如《釋名》雲:“經者,徑也,常典也。”

五、頁下注釋文字的具體格式如下:

1. 著作類:著作者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加“年”字),X-X 頁。又:著作者名,《書名》卷 X,X 年 X 本。

2. 雜誌類:著作者名,《論文名》,《期刊名》X 年 X 期,X-X 頁。又:著作者名,《論文名》,《期刊名》X 卷 X 號,X-X 頁。

3. 西文書名與雜誌名均用斜體,文章名加引號。日文、韓文參考中文樣式。

4. 重複出現的注釋不用“上同”簡略,但標注文獻出處只列著作、論文名和頁碼即可。

例:①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75 頁。

②張裕釗,《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刊本。

③袁行霈,《〈新編新注十三經〉芻議》,《北京大學學報》2009 年 2期,7 頁。

④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譯,《韋昭之經學—尤以禮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5 卷 3 期,141-155 頁。

⑤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pp. 46-59.

六、圖表按先後順序編號,在文中應有相應文字說明,如見圖 X,見表 X。

七、數字用法:

1. 西曆世紀、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數字,如 18 世紀 50 年代。

2. 中國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其他國家民族的非西曆紀年,用中文數字表示,且正文首次出現時需用阿拉伯數字括注西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西元前 722),清咸豐十年(1860),日本慶應三年(1867)。

3. 中文古籍卷數均用中文數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

八、文章請使用繁體中文。

若對《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用稿規範仍有不明白的地方,請來函告知。

郵件請發至編輯部信箱:sinology@pke.edu.cn


上一篇:丽泽文丛(集刊)下一篇:Molecular Biomedicine(国际刊号)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