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CN中文-双月刊 > 知网 > 万方 > 维普 > 北核 > CSCD > 科核 > 武A > 本科学报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知网万方维普

  • 北核
  • CSCD
  • 科核
  • 武A
基本信息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南京大学

  • 国际刊号:

    0469-5097

  • 国内刊号:

    32-1169/N

  • 学科分类:

    本科学报

  • 字数:

    12000-32000

  • 有无基金:

    /有基金 100.0%

  • 周期:

    CN中文-双月刊

  • 特殊属性:

    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联系信息
  • 电话:

    025-83592704(202403期)

  • 邮箱:

    xbnse@nju.edu.cn(202403期)

  • 复合因子:

    1.587

  • 综合因子:

    0.925

  • 收录:

    知网,万方,维普

  • 级别:

    北核,CSCD,科核,武A

期刊简介

《南京大学学报》期刊已被查看:

更新频次

低频栏目:

2023年06期文章-25.0%-期平均发文量18篇
2023年05期文章-25.0%-期平均发文量18篇
2023年03期文章-25.0%-期平均发文量15篇
机器学习方法及应用-25.0%-期平均发文量11篇
2023年02期其他-25.0%-期平均发文量7篇

单位占比

普本-39.5%
研究院所-18.6%
211高校-16.3%
C9高校-12.8%
双一流-5.8%
985高校-3.5%
高职高专-1.2%
公司企业-1.2%
其他-1.2%

一作占比

/有基金-100.0%

投稿指南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202403期):

https://jns.nju.edu.cn

3、刊内电话:025-83592704

4、刊内邮箱:xbnse@nju.edu.cn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单月30日出版。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2019年04期信息】

1. 保证本稿件的内容未曾正式发表过,无一两投。

2. 保证文中无军事和科学技术泄密情况。

3. 保证全体作者的署名及排序没有异议。多单位合作的稿件,保证单位排序没有异议,且无知识产权纠纷。

4. 请通讯作者审读全文,包括:学术观点和字表达无误;数据及图表正确无误;名词术语规范统计学处理法定量单位参考文献与原逐一核对无误。

5. 由论文的通讯作者(未标注第一)负责论文的修改、答疑、校对,版面费的缴纳 、赠刊及稿酬的领取等与稿件有关的所事宜。

6. 文责自负。如出现与1~5项不符的情况,导致的任何后果将由作者自己承担 ,并赔偿编辑部的相应损失。

7. 稿件接受发表后,该论文(各种语言版本)所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汇编权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转让给《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编辑部。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征稿简则(2020年版)

【官网信息】

本刊是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自然科学双月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面

向国内外发行。来稿应有创新性,主题明确,立论科学,实验完整、推理严谨,用词准确、

语句精练,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论文主体部分不得公

开发表过,或正在出版,或者同时投稿他处。本刊将对来稿进行检测,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 为,将视情况予以通报。

1 来稿形式

1.1 综述(Review):结合自己的系统研究工作,对重要课题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做出综合评 述。接受中、英文来稿。

1.2 论文(Article):报道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接受中、英文来稿。

1.3 快报(Communication):迅速扼要报道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只接受英文来稿。

2 投 稿

本刊只接受网络投稿。登陆《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站(http://jns.nju.edu.cn), 作者按提示完成注册后上传稿件。已注册作者直接登陆投稿。为鼓励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快速 发表,2014 年以来本刊所有来稿均不收审稿费,对研究快报免收一切费用。

投稿需征得所有署名作者同意,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投稿须先征得导师同意; 稿 件提交后, 不再变更作者和单位署名。投“Communication”时请提供约 200 字的文字材 料,说明稿件的创新性及快速发表的理由。 稿件和文字说明材料放在同一个 Word 文档中 在线提交。如有更多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请作为附件上传,以备审稿时参考。

我刊刊发的文章被文摘类刊物及检索机构 (如ISI、CA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无偿收 摘, 全文电子版在我刊网站和网上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等) 发布,不另付作者稿 酬,作者如有异议请来信说明,否则视为同意。

3 文稿的页面布局、构成、首页注释、层次标题 稿件请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排版,A4 纸,通栏。正文小四字号,1.5 倍行距,两端 对齐,英文字体 Times New Roman,中文宋体。全文图片为嵌入式。表格为三线表,不可 用换行代替单元格,表格中文字可使用5号或小5号以减少文字转行。

文稿的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首页注释、正文(致 谢)、参考文献。 当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时,应当以作者中的导师为通信作者。

首页地脚注释按以下格式: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类别(项目编号)

收稿日期: yyyy-mm-dd

*通讯联系人,E-mail:……

文稿的层次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码。例如,一级标题使用 1、2、3、……;二级 标题使用 1.1、1.2、1.3、……;三级标题使用 1.1.1、1.1.2、1.1.3……。文稿的引言部分不 写编号和标题。

图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 一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例如:图 1、表 2、文[3]、式(4)、定理 5。

4 题名、作者姓名、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 20 字。

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各作者之间以“,”分隔。

作者机构应写正式全称,后加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多个机构的情况下,机构名称 之前加编号,同时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应编号。不同机构之间以“;”分隔。

中文摘要独立成篇,不分段,意义完整;信息具体: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 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缩略语应说明后 再使用。

如正文为中文,中文摘要应包括 4 个层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 关键词应有 4~8 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与分类号对应。不同关键词之间用“,”分隔。缩 略语应先写全称。

5 英文部分

英文题名的内容与中文标题相应。其长度一般不超过 10 个实词。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 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

作者姓名 其内容和顺序均与中文相同。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姓前名后,例如: 王志中 Wang Zhizhong。

作者机构的英文 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

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不仅仅是中文摘要的直接转译,如正文是中文,摘要 600 ~ 1000 英 文单词,缩略语应先写全称再写简称。

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 (1) 尽量使用简单句; (2) 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3) 以重要的事实开头,而不以辅助 从句开头;(5) 在有动作主体的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6) 简化措词,不谈及未来规划。 英文关键词的内容、数量和顺序,均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应。除专有名词大写以外,一 律小写。

6 量名称、量符号与量单位

文稿作者应当正确地使用量的名称、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文中所用量符号,应 在首次出现时加以定义。同一个量的符号,应全文统一。

量的符号、一般函数及其变数等,一般用单个斜体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量符号 可带有角标或带有括弧中的说明。量的数值与量的单位符号之间, 留一英文空格。如“10 毫米”应为“10 mm”。

7 数字和字符的正体和斜体 单一字母量的符号、变量符号、从量的符号转化的角标、一般函数符号、拉丁文等使 用斜体。多个字母组成的量的符号:除特征量使用斜体以外,一般使用正体。

矢量(向量)、矩阵、张量的符号使用黑斜体。使用正体的情况有:国际标准单位(SI) 词头和量单位、从文字转化的角标、阿拉伯数字、叙述性文字、化学元素符号、缩略语、仪 器的规格型号、自然对数的底 e、圆周率 π、复数的虚部 i 或 j、矩阵转置号 T、微分号 d、偏微分号 ¶ 、连加号∑、对数号(lg、ln、lb)、及 sin、tan、lim、min、max 等。

8 数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数

数值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合理地选取数值的有效位数。合理地使用 SI 词头或 10 的幂, 使数值范围在 0.100 ~ 999 之间。

9 插 图

插图绘制要求详见论文模板中“作图常用参数”。

图表插入在正文出现的段落之后或之前,不可用换行强行断开段落内文字。所有图片均 须为高分辨率图片,稿件录用后须提供可编辑修改的原始图文件。

插图应当清晰,有自明性。幅面一般为 h×w = 50 mm×70 mm。

插图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字,后见插图,即放在引用该插图的文字自然段之后。

图注的字体:汉字用宋体;英文和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图注的字号统一用小 5 号(8 point)。

函数图的标目中,量的单位符号加括号,例如“p ( MPa)”;标值应圆整:即宜为 2、5 的整倍数;标线(刻度)、标值的数目:3~7 个;标线(刻度)朝向图内。

应当以比例尺来表示地图或显微图的尺度放大或缩小。涉及小的区域性问题时,平面图 要标出经纬度,或者用简单的更大地区的图(如轮廓性中国地图等)标出研究区的地理位置。 平剖面图和实物照片等要标注线条比例尺。

正文和表中出现的小的地名,除非已标注了其经纬度或相对于首都或省会的位置,否则, 应在平面图中标出。

10 表 格

表格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字,后见表格。表示量值的表格宜用“三线表”,表中不使用 任何斜线和竖线。三线表的第一行作为表头。表头中,量的单位符号加括号,例如“p ( MPa)”。

11 参考文献的要求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详见论文模板中“参考文献格式”。

在正文中提到文献作者时如文献的作者为两人,引用时应当把作者全部列出,只有在文 献的作者为三人和三人以上时,在第一作者后加“et al”或“等”。 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 应 按顺序写出全部作者的姓名, 姓前名后, 名字部分用缩写;文献期刊名写全名。

11.1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原则

11.1.1 本刊所发表科技论文必须在论文的结论后列出参考文献,建议参考文献不少于 16 条。

11.1.2 所引用文献必须是作者本人直接阅读过的、正式出版的、最主要的、最新的相关文献。

11.1.3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进行编码,并在正文中指 明其标引处。

11.2 参考文献表中作者人名的表示方法

11.2.1 作者人数不超过 3 人的,全体姓名都写;作者人数超过 3 人的,前 3 人的姓名都写, 余者不写,后面加“等”或“, et al”。 人名之间用“, ”分隔。

11.2.2 不论中国和外国的作者,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

11.2.3 西方作者的姓名中,名字部分缩写,但是缩写后不加缩写点。

11.2.4 拼音写法书写的中国作者姓名只分为“姓”、“名”两段。“姓”和“名字”的第一个 字母大写。

12 稿件审理和出版

12.1 审理

投稿后3 ~ 5个工作日内编委会对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初步审查,对于没有 达到《南京大学学报》质量要求的稿件将予以退稿。对于通过初审的稿件,将以最快的速度 送给 2 ~ 3位专家评审,待审稿意见返回后,终审专家将结合外审意见,决定稿件修改、录

用或退稿。若稿件修改,作者将收到修改通知,作者按修改通知中的要求和评审意见对稿件

进行修改后,返回编辑部。编委会将根据稿件的修改情况决定是否再修改、复审、录用或退 稿。稿件评审时间一般为 2 ~ 4 周, 对不宜刊用的稿件会尽快 E-mail 通知作者。通过初 审的稿件作者需要从本刊网站下载PDF 版的 《版权转让确认书》填写后,通讯联系人 (文章的学术负责人) 签字后上传至本刊网站(http://nju.eud.cn)或从邮局寄原件到本刊编辑部。

修改稿及作者对修改意见的回复应在两周内上传至网站,逾期作为新稿处理。修改稿通 过后,将尽快安排出版。

12.2 发表

文章发表前编辑部会请英语专家对英文稿件进行语言润色并对中文及图表和文献进行编 辑加工,之后返回作者进行确认和修改,修改稿返回后,编辑部对稿件进行排版和初校,之 后通过 E-mail 寄送作者文章校样 (PDF 格式),通知版面费金额(收到转账后将开具南京 大学“资料服务费”发票)。作者在收到校样后须认真校对并在48 h之内返回校对意见。作 者返回校样后文章将在本刊网站“预发表文章”栏目中发表, 以便稿件能尽早地被读者参考 和引用(读者可以通过引用DOI号对这些文章进行引用(如:可通过“作者姓名, J.NJ Univ., 2014, DOI号”的格式进行引用)。“预发表文章”栏目中的文章尚未付印,页码尚未确定, 作者仍可以进一步对其校对以发现其中的疏漏并进行修改。待文章页码确定后作者将收到电 子抽印本并对文章进行最后一次校对。交付印刷后文章将出现在网站的“当期目录”栏目中, 表明稿件的整个出版流程已经完成。稿件发表后,将寄送作者稿酬,并赠送当期《南京大学 学报》2 册。在上述投稿和稿件审理及发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作者登陆网站(http://nju.eud.cn)可方便查询稿件的处理状态

联系方式 编辑部办公室电话、传真:025-83592704

杨 贞 yangzhen@nju.edu.cn 电话:025-83592704

吴劲薇 westwjw@nju.edu.cn 电话:025-83686129

章 强 xbzq@nju.edu.cn 电话:025-83686129

杨可盛 yangksh@nju.edu.cn 电话:025-83686129

上一篇: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西南林学院学报)下一篇:地域研究与开发

常见问题